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政治学习 >> 正文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增强使命担当,攻坚后疫情时代毕业生慢就业,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来源:k1体育娱乐平台   编辑:王芳   查看:

爆发于2019-2022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巨大,涉及2016级招生入学至2026届毕业学生,足足10届以上。其对于学生学业基础、专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及就业心态与心理、就业竞争力等诸多方面,尤其是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十分突出。我院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在三年疫情期间就开始呈现,以2023届毕业生为例,单是就业率破零就延迟到2022年底,至今还在较低就业率徘徊、上升较慢,就业率仅55%,与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广大用人单位的需求不合拍。后疫情时代影响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的问题突出,是值得深思和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就业是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保障,也是最大的民生,涉及千家万户,更涉及巩固脱贫攻坚既有成果和全民族共同富裕,是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坚实基础。按照“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学”学用结合的学习方法,我利用这次党的二十大精神网络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领悟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解读、“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建设科技强国奠基”、“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理论精髓,结合学院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及如何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行了深入思考,体会颇深、收效匪浅。

一、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心得体会

1.学习《党章》的主要情况与心得体会

《党章》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以为人民服务、谋新福为宗旨,办好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把毕业生就业摆在首要位置,就业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2.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中“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就业育人环节,实施全员参与的全方位、全程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努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否则既无法达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未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思想,更未能实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的高质量高等教育目标成了一句空话。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中进一步论述“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相应的举措中论述“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这一论述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且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办好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做好就业育人工作,特别是要认真研究后疫情时代毕业生就业面临哪些问题、原因与症结在哪里,解决思路和基本举措是什么。

二、攻坚后疫情时代毕业生慢就业、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思考和措施

(一)认清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高度重视后疫情时代对毕业生慢就业的影响

今年6月8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到宜宾学院视察并对就业工作做重要讲话一周年。压力就是动力,需要积极调研学院毕业生慢就业的社会影响、慢就业的成因等,议定慢就业的应对策略措施等,扎实推进毕业生早就业、高质量就业,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对慢就业成因的初步分析

1.基于社会发展和后疫情时代影响

1)互联网新业态的飞速发展吸引了慢就业群体的积极参与;

2)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为慢就业群体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3)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凸显,人才岗位与毕业生供需失衡等,加剧了慢就业现象;

4)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过于关注自我价值实现;

5)受疫情影响,双选会、公招公考及部分企业的招聘延迟,一些学生持等待观望心理,随大流、慢就业,如大多数学生一直要等到我校春季双选会召开才开始找工作,白白的错过了春节前后很多优质岗位,甚为可惜。等。

2.基于高等教育

1)学科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与就业市场不匹配,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有差距;

2)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缺乏专业性创新性,就业指导供需脱节,如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因产假或调离等更替较频繁,另外,部分学生不具备与竞聘岗位相匹配的求职技能;

3)受三年疫情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不显著,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够牢固,属于结构性矛盾的一大原因,如有的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显得不够自信。等。

3.基于毕业生个人

1)毕业生价值观转化滞后,就业心态不符合客观实际;

2)毕业生对高质量就业的期待与后疫情时代经济缓慢复苏的不相符;

3)毕业生就业心理心态需要调整,面对后疫情时代激烈的就业竞争的心理准备不足,就业遇挫折时,选择慢就业方式,缓解就业焦虑情绪,实现内心平衡;

4)约10%的学生面对激烈竞争,希望通过考研(含“二战”考研)主动延迟就业,或回避就业竞争;

5)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毕业生,由于有教师公招、公务员事业编招聘等就业途径,等待观望较为普遍,生物技术专业因制药方向需求量较大、岗位较多,选择余地较大,也推迟就业,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岗位大多涉农、相对艰苦,部分农村学生来不大愿意再在农业领域就业;

4.基于家庭状况

1)社会经济发展使大部分家境状况得到改善,家庭为慢就业提供了经济支持;

2)家庭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观,如我院“二战”考研学生都得到了家庭的支持,慢就业学生中超过40%得到了家长的应允甚至积极支持;

3)不少家长认为体制内就业才算真正就业,其它就业都算“打工”,受疫情影响,持这种认识的家长很多;

4)少数毕业生受成长环境影响,择业价值观偏离,求职主动性不高,把就业求职交给家长;

5)我院毕业生大都来自农村,家长常年外出务工,希望学生就业离家近、方便照顾家庭和老人,受疫情影响,持这种观点的家长不在少数。等。

5.基于社会性别角色

1)我院毕业生中的女生占70%左右,受社会性别分工的传统观念影响,导致部分女生客观上就业难度较大;

2)部分女生的职业定位带有“女生”偏差,认为作为女生不适宜某些地区或岗位,如不愿意去边疆或家乡以外地区工作,不愿意去相对艰苦、就业需求又较大的区域就业,不愿意去应聘所谓“男生的岗位”,受三年疫情影响,持这种观点的女生明显增多。

(四)对慢就业应对策略和措施的初步思考

1.国家社会层面

主要包括政府和社会发挥职能,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对基层就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破除人才流动束缚,加大农村地区发展投入,提高基层就业大学生收入待遇,拓展就业资源和扩大岗位需求,稳定中小微企业,营造公平就业等方面。

2.高校层面

1)加强学科建设,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办学;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明确合理的毕业要求,按照职业技能需求培养人才,避免结构性矛盾;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更加充分对接用人单位办学,校地、校企紧密对接,缩小毕业生知识技能储备与用人单位的“间隙”,培养用人单位乐于接受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加强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各教育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职业针对性,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职业能力;

5)深化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包括从进校的就业引导、就业指导的去理论化、求职技能培训、就业专题动员与择业观教育、实习就业一体化、搭建就业基地与丰富就业平台、加强新媒体网络化和大数据就业服务、推行线上求职、访企拓岗开发就业资源、优秀校友回访和现身说法、就业服务全覆盖与全员参与就业育人、就业精准服务、群体服务与个体服务相结合、一对一帮扶就业困难学生等一些列举措。针对我院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应在抓早抓实、就业指导的实战化、网络大数据就业服务、访企拓岗、全员参与就业育人和困难学生的精准帮扶等方面下足功夫,力争见实效。

6)严重疫情已成过去,全院师生共同发力,务必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的各个方面,补回损失,加强大创科研、学科竞赛等,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狼性”和竞争心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3.个人层面

1)教育学生面对快速变化的就业环境,特别是后疫情时代的深刻影响,正面认识三年疫情对自身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主动提升职业能力,以不变对万变;

2)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我院强大的科研平台和人才资源,争取获得显眼的荣誉或竞赛获奖,掌握一技之长,破解相同专业毕业生众多、同质化严重的客观现实,“以己之长,克敌之短”,脱颖而出;

3)鼓励和支持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竞争心理和“狼性”,以较高的综合素质展现给用人单位,接受挑选,鼓励部分学生跳出专业、多方向应聘岗位;

4)掌握求职技能与技巧,能撰写高质量的个人自荐书。等。

4.家庭层面

1)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家校联系机制,转变部分家长的就业观念,特别讲清楚后疫情时代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2)学院毕业生家庭大多在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一般不高,应加强向家长推送就业政策、讲解就业形势等,消除就业认识误区,如应届生身份的问题,就业与择业的辩证关系,进工厂就是当“工人”,到农村就是当“农民”等,引导家庭积极配合学校,更加有效地促进后疫情时代毕业生慢就业的难题,为办好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交上一份良好的答卷,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Baidu
sogou